江淹:江郎才尽

已有 人阅读此历史 - - 历史五千年

[释义] 江郎:指南朝江淹。原指江淹少有文名,晚年诗文无佳句。比喻才情减退。

[出处] 南北朝·钟嵘《诗品》:“初;淹罢宣城郡;遂宿冶亭;梦一美丈夫;自称郭璞;谓淹曰:‘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;可以见还。’淹探怀中;得五色笔以授之。尔后为诗;不复成语;故世传‘江郎才尽’。”

[正音] [jiāng láng cái jìn]

江淹是南北朝时期的才子,幼年家境贫寒,读起书来非常用功,诗文都做得非常好。

由于他早期生活在社会的下层,能够接触到社会的真实生活,所以写出来的文章能够深刻地抒发畏饥和郁郁不乐的情怀,同时也反映了当时许多贫困知识分子共同的动荡不安的生活,道出了许多知识分子郁郁不得志的思想感情,所以他的作品能引起许多失意者的共鸣,从而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作家,人们称之为“江郎”。

后来,江郎的文才大不如从前,于是就有人传说,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禅灵寺的河边,梦见一个自称叫张景阳的人,向他讨还一匹绸缎,他就从怀中拘出几尺绸缎还他。因此,他的文章以后便不精采了。又有人传说,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觉,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,走到他的身边,向他索笔,对他说:“我有一支笔在你那儿已经很久了,现在应该可以还给我了吧!”江淹听了,就顺手从怀里取出一支五色笔来还他。据说从此以后,江淹就文思枯竭,再也写不出什么好的文章了。

他之所以才尽,是因为依附南齐高帝萧道成等人,做了大官,成为了南齐的“帮闻文人”,从此过着富贵荣华的生活,由于他的地位和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化,所以文思渐衰,写出的诗文当然平淡无味,后来,人们用“江郎才尽”来比喻才思减退。

历史热词搜索: 江淹 江郎才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