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名将:抗倭英雄戚继光
已有 人阅读此历史 - - 历史五千年戚继光,明朝名将,字元敬,号南塘,晚年字孟诸,山东蓬莱人,出身在将门之家。
戚继光自幼聪明好学,幼时在读书之余最爱做军事游戏。用泥巴做城墙,堆砖瓦成壁垒,削竹剪纸做旗帜,由他充当指挥,竟能指挥部队整齐划一,有分有合,有进有退,很有战争的气氛,表现了戚继光在童年时即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才华。
十五岁的时候,戚继光就在家乡附近小有名气。父亲看到儿子越来越有出息,心中也感到十分快慰。母亲想到家境的艰难,倒有些担心,对父亲说,家里将来没有钱用可怎么办呢?父亲指着正在读书的戚继光说,那不是可以托负一生的最大财富吗!母亲听了也会意地点了点头,心中顿时踏实了许多。
戚继光十七岁时依照朝廷惯例,继承了父亲的职位,任登州卫指挥佥事,开始了金戈铁马的军旅生涯。
十年以后,戚继光升了官,管理三营二十五卫所,负责海防。但是明朝的海防空虚,兵纪败坏,守卫山东沿海的士兵,多半三老弱残兵,纪律十分涣散,戚继光一到任,就决心整顿军队。
可是,一些军官可清洁工个头不高,又那么年轻,并不把他放在眼中,常常违抗军令。在这些人中,还有一个三戚继光的远房舅父。戚继光想,舅父总是倚老卖老,不听指挥,不光让我为难,还引得别人也不守军纪,要是不先处分他,我怎么能指挥全军呢。
于是,有一天戚继光当着众将的面,要舅父去执行一项军令,舅父听完,哼哼哈哈地答应着,可仍站着不动,戚继光马上命令军士,按军法处置了他。舅父当众受了处罚,又气又羞,怨恨戚继光不讲情面。
当天晚上,戚继光令家人摆酒菜,把舅父请来,让他坐在上座,恭恭敬敬地用晚辈的礼节向他赔罪。戚继光说,今天是家宴,您是长辈,我要请您坐上座,还要向您赔礼。可我们都是军人,在军中是不分辈份长幼的,您从军多年,应该懂得这个道理。
舅父见戚继光说得情真意切,心中也十分悔恨,倒身跪在地上,对外甥说,我服气了。希望你今后执法如山,要是我再违令,尽管用严刑惩治。
这一件事情传遍了全军,官兵们都十分佩服戚继光治军有方。从此,军中的风气好转,山东的海防也得到了加强。 戚继光的名气越来越大,逐渐受到朝廷的器重。
于是,朝廷便把戚继光从山东派往浙江,任定海参将,守卫宁波、绍兴和台州三府,专门对付来犯的倭寇。 他到了浙江,先检阅那儿的军队,发现那些军队也纪律涣散,根本不能打仗,就决心另外招募新军。
戚继光一发出招兵命令,马上有一批吃过倭寇苦的农民、矿工自愿参军。还有一些愿意抗倭的地主武装,也参加了进来。戚继光组织的新军很快发展到四千人。
戚继光是个精通兵法的将领,他懂得兵士不通过严格的训练是不能上阵的。他根据南方沼泽地区的特点,研究了阵法,亲自教兵士们使用各种长短武器。戚继光不仅严格训练士兵,还给他们讲解爱国爱民的道理。 经过他严格训练,这支新军纪律良好,英勇善战,战斗力特别强,这支队伍受到人民的拥护,被称为“戚家军”。就这样,戚家军的名气在远近传开了。
戚继光戎马一生,战功卓著。他注重练兵,尤善育将,严明军纪,赏罚分明。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,从1559年开始,就屡屡攻坚、解围、迎战、追击,而从未在战斗中被倭寇击溃。除了部队的素质以外,主帅戚继光的卓越的指挥才能,也是决定胜利的关键因素。
戚继光和他的戚家军为保卫国家和人民,建立了卓越的功勋,英名永垂青史!戚继光在四十多年的戎马生涯中,一年三百六十日,多是横戈马上行,或在东南沿海扫灭倭寇,廓清海疆;或在北方练兵御边,使蓟门安然,堪称一代爱国名将。戚继光智勇兼备,多谋善断,练兵有方,被誉为我国古来少有的一位常胜将军。
万历十一年(即公元1583年),因遭朝中权贵排斥,戚继光被调到倭患早已荡平的广东任镇守,郁郁不得志,三年后即告老还乡,回到了山东蓬莱。万历十六年(即1588年),逝世于蓬莱故里。
戚继光一生不仅战功卓著,而且在军事理论上有颇多的建树,著有《纪效新书〉、《练兵实纪〉两部兵书,为后世兵家所推崇。
在民众的心目中,戚继光是中华民族的英雄,每遇外敌入侵,他都是一面激励斗志的旗帜。可以说,他的名字已成为中华民族热爱和平、抗击侵略的象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