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则天:请君入瓮

唐朝时期一个官员利用请君入瓮的方法逼供了不少犯人,后来经上头查实这名官员滥用刑法,就派朝廷命官安防此举,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,这就是请君入瓮的故事。

淮南王:一人得道,鸡犬升天

传说汉朝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后,把剩下的药撒在院子里,鸡和狗吃了,也都升天了。后比喻一个人做了官,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。

程颐:程门立雪

程门立雪这个故事,说的是杨时和游酢原先以程颢为师,后来程颢去世了,他们都已四十多岁,而且已经考上了进士,但仍然立志求学,刻苦钻研,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。

范睢:平步青云

战国时代,魏国有个名叫范睢的人,他想说动魏王,替自己立点事业,因为没有机会,就投身在魏国官员须贾的门下,后来竟做到了秦国的宰相,自谓平步青云。

江淹:江郎才尽

江郎之所以才尽,是因为依附南齐高帝萧道成等人,做了大官,从此过着富贵荣华的生活,由于他的地位和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化,所以文思渐衰,写出的诗文当然平淡无味。

大禹之子启:反求诸己

无论做什么事,都应该要先要求自己,找出自己本身的缺点,努力加以改正,只有抱持这种态度,才能够把事情做好,能够这么做的人,我们就说他能“反求诸己”。

乐羊子:半途而废

这布的原料是春蚕丝,由织布机把它一丝一丝地接连起来,最后成为一匹布,要是我现在把这已经织起的布从当中剪一刀,原来所花的劳动就完全白费了,你说不是吗?

司马炎:势如破竹

三国末年,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,夺取魏国政权以后,准备出兵攻打东吴,司马炎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大计,多数人认为,吴国还有一定实力,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。

晋献公:唇亡齿寒

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,虢国灭了,虞国也不能独存,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,晋国军队借道虞国,消灭了虢国,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,灭了虞国。

义纵:不寒而栗

尽管那天天气不冷,然而,住在这个地区的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都吓得不寒而栗。义纵执法严峻,但也存在肆意残杀的问题,司马迁《史记》把义纵归入酷吏一类。

贾谊:草菅人命

看待杀人,就好像看待割茅草一样,不当一回事。这难道只是本性生来就坏吗?他所以这样,是教导他的人没有引导他走上正道,这才是根本原因所在。

孟子:缘木求鱼

成语“缘木求鱼”意思是爬到树上去找鱼,它常被用来比喻做事情时,如果方向、方法错误,就一定达不到目的。

汉文帝:喋喋不休

绛侯与东阳侯都被称为长者,可这两个人议论事情时都不善于言谈,现在这样做,难道让人们去效仿这个喋喋不休、伶牙俐齿的啬夫吗?

孟子:出尔反尔

原指你怎样对付人家,人家就会怎样对待你。现多指自己说了或做了后,又自己反悔。比喻言行前后自相矛盾,反复无常。

展喜:有恃无恐

齐侯曰:‘室如悬罄,野无青草,何恃而不恐?’对曰:‘恃先王之命’。齐孝公说:“你们鲁国国库空虚,地里连青草也不长,你们凭什么不害怕呢?” 展喜说:“我们依仗周成王的遗命。”

楚庄王:一鸣惊人

楚国山上,有一只大鸟,身披五彩,样子挺神气。这种鸟,不飞则已,一飞将要冲天;不鸣则已,一鸣将要惊人。

养由基:百步穿杨

你是否想过,一旦你力气用尽,只要一箭不中,你那百发百中的名声就会受到影响。一个真正善于射箭的人,应当注意保持名声!

赵威后:安然无恙

威后问使者:“齐国的收成不坏吧?老百姓平安吗?齐王身体健康吗?”齐国使者听了很不高兴,说:“你不先问齐王的情况,难道可以把低贱的放在前面,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?”

周武王:爱屋及乌

如果喜爱那个人,就连带喜爱他屋上的乌鸦;如果憎恨那个人,就连带夺来他的仆从家吏。全部杀尽敌对分子,让他们一个也不留。